发帖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2 1
开启左侧

出现3种不舒服可能是脑梗

  [ 复制链接 ]
百姓话题 1991 2 昨天 00:20
    医生提醒脑梗高发季到了 秋意渐浓,气温渐低,心脑血管疾病又到了高发季节。多位医生表示,近期门诊中脑梗等急症的就诊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脑血管在堵死之前,身体有什么异常信号?哪些人更容易发生脑梗?戳图↓↓!  ​​​
21.jpg
    秋意渐浓,气温渐低,心脑血管疾病又到了高发季节。多位医生表示,近期,门诊中脑梗等急症的就诊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脑梗起病急、进展快,一旦发作每延误1分钟的救治,就有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若错过4.5小时的黄金治疗窗口,可能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22.gif

    脑血管在堵死之前,身体有什么异常信号?哪些人更容易发生脑梗?《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主管护师  陈晓珊  主任医师  马桂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苏敬敬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原玥
脑血管迎来发病高峰
    脑血管破了或堵了,统称为脑卒中(cù zhòng),又叫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
23.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楚胜华表示,秋冬尤其是换季的时候,是脑梗的高发时节,数据显示,秋冬脑梗的复发率比春夏高出30%以上,这与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一早一晚气温低,可使血压上升,血管壁压力增大,易导致原有斑块脱落和血管破裂,低温还会使血流相对变慢,更易形成血栓。
    人们秋冬季更爱吃高油高盐的食物御寒,且户外活动相对减少,易导致血脂升高。
    气温下降,很多人饮水量相应减少,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流变慢,这些都会增加脑梗的发生风险。
3个信号说明脑血管随时会堵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苏敬敬表示,在脑血管堵死之前,不少人会先经历“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症状与中风类似,大多可在3小时内缓解,不少人都忽视了。但这是中风强烈的预警信号,应高度重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原玥提醒,如果出现以下3个症状,往往提示重要功能血管随时会被阻塞,应尽早就医。
    1、一过性视野黑矇,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24.jpg
    2、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单侧身体、面部或部分肢体出现运动障碍、刺痛或麻木,突发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25.jpg
    3、短暂失语,或是说话像喝醉了、词不达意,突发眩晕,意识或记忆障碍,吞咽困难等。

26.jpg
脑梗“候选人”有5个共性
    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对25具脑梗患者的遗体进行解剖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的大脑存在微小动脉硬化灶和脑内微出血灶,同时还存在久坐、慢性脱水等共性特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则对260具脑梗患者遗体进行系统解剖后发现,其共性特征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等。
    总体来看,易患脑梗的人群有以下共性。
    1 饮食不当
    高盐、高糖、高脂饮食会持续损害血管内皮,是脑梗年轻化的重要推手。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此前刊发研究称,每日少吃3克盐,脑梗风险可降低20%。另有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
    建议成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少吃加工肉和腌制食品。
    控制糖和精制碳水摄入,预防肥胖与糖尿病。
    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奶油、肥肉),从源头控血脂。
    积极戒烟,必要时通过药物或行为干预科学戒烟。
27.gif
    2 久坐不动
    久坐会减慢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栓形成风险。既往研究显示,每日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脑梗发生风险可升高20%。
    建议白天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做踮脚、踝泵练习,促进静脉血回流。
    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有助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脑供血。
    3 慢性脱水
    身体长期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减慢、脑灌注不足。既往研究显示,脱水可使脑梗风险增加近2倍。
    建议晨起喝一杯温水,白天和运动后也要及时补充水分。日常饮水量(毫升)可以参考“体重(公斤)×30”的公式来计算。一般来说,成年健康男性每日需饮水1700毫升,健康女性每日饮水1500毫升。
    4 脑小血管病变
    一方面,很多脑梗患者存在微小动脉硬化灶。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可损伤小血管内皮,导致脑内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形成多发性脑小缺血灶,在影像报告中常表述为腔隙性脑梗。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头晕、记忆力减退,多数甚至没有症状。
    另一方面,高血压、吸烟、长期饮酒、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可导致脑内微小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在脑组织中形成微出血灶。
    若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多发性微出血,常提示小血管病变已较严重,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脑出血,脑梗的风险也较高。
    建议3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情绪稳定,有效掐灭潜在的导火线。
28.gif
    5 夜间高血压
    正常人夜间血压会较白天降低10%~20%,但部分人的夜间血压反而会升高,被称为“非杓型高血压”,常见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焦虑、失眠及深夜进食人群,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其脑梗发生风险为普通人的2倍。
    这类患者晨起时常感到头晕,建议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诊断。
    同时保持情绪稳定、睡前避免剧烈运动、适当垫高枕头,在医生指导下将降压药调至睡前服用,帮助控制夜间血压。
高发季如何科学应对?
    专家们表示,脑梗高发季一些看似寻常的小事也可能引发意外,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需要注意。
    不宜突然发力:突然发力可使血压突升,易损伤血管。平时排便不可用力过度,不宜猛回头,早上不要一骨碌爬起床等。
    洗澡时间不能太长:热水可使全身血管扩张,加上待在密闭环境中,大脑和心脏易缺血缺氧,增加意外风险。洗澡控制在15分钟以内;调节好水温,在饥饿和饱餐状态下都不要洗澡。
    早晚注意添衣服:一早一晚外出可以酌情添加衣服,不宜久吹凉风。
    不宜晨练过猛:清晨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易引起血压上升。高血压人群建议将晨练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或下午。
    尽量不动怒: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急脾气的人多提醒自己,做事三思而后行,平时学学种花、养鱼、书画等,以陶冶性情。
    总之,脑梗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关键在于预防。高危人群在高发季不妨多留个心眼,注意识别危险信号,及时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危险的发生。▲
    来源:生命时报微博

──── 1人觉得很赞 ────
不堵就不会脑梗吧
遇事不着急,心平气和身体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