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一日游,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具介绍: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太了不起啦!它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非常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排沙、控流等一系列难题,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成为 “天府之国” 。我们站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们,是怎么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
刚到都江堰景区门口,就能看到很出名的南桥。这古建筑挺好看的,不用花钱就能打卡。外面天热得很,一走进南桥走廊里,河风从两边吹过来,感觉非常的凉爽。走廊里很多人坐着乘凉,很是自在。




景区门票成人80块,学生半价票,价格还好不算贵。买好票一进景区,最先看到的就是古人用来拦水患的那些设施,大家看图可以想象一下,不过具体叫啥名字我实在说不上来,就不细说了。
往里走是一段长的过道,两边立着不少铜像。凑近看介绍才知道,这些都是不同朝代负责管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官员。慢慢走着看这些铜像,能感觉到古人把这水利工程管得这么好,确实花了不少心思,也挺让人佩服的。




具介绍,这是张松银杏,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传为三国名士西蜀别驾张松手植而故名,其树干基部如鹤足插地,垂乳似鹤足举而欲行,民间有其化鹤飞翔的生动传说,被誉为“白鹤仙”。令人更为称奇的是这株从未挂果的千年古树,竟在2000年喜生“贵子”,银杏满枝蔚为奇观。



继续往前走是一个建筑物“伏龙观”里面有李冰石像,具现场介绍这石像为东汉建宁元年雕刻,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鱼嘴附近外江河床出土。两袖和衣襟上有隶书题
记三行,中行为:“故蜀郡李府 卿冰 ”;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右袖为“尹龙长陈壹
造三神人石珍水万世焉”。1974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东汉李冰石像”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8月,石像加座竖于伏龙观前殿正中。1996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伏龙观还有里堂,里堂正中有名叫明龙纹铁炉展览品,具介绍,明龙纹铁炉为明代道教法器,1978年出土于伏龙观前殿遗址。在古代,此类铁炉用于焚香祭祀,是道教仪式中沟通天地、祈福禳灾的重要器物。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极为关键的三处——离堆、飞沙堰、宝瓶口。
具介绍:
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开凿出的一个口子,它就像一道咽喉,精准控制着岷江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离堆则是开凿宝瓶口时分离出来的小山堆,它矗立在江中,与宝瓶口相互配合,进一步发挥着控水的作用。
飞沙堰堰体较为低矮,它的功能十分巧妙。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会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同时,它还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泥沙和石块排到外江,避免内江河道淤塞。这三处相互协作,造就了都江堰这一千年不朽的水利奇迹。





然后走进这片松树林,里面还很凉快的。合友们看前面几位头上戴头巾的人,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吗?




在往前就能看见都姜堰核心工程之一“鱼嘴”具介绍:它像大鱼的嘴巴一样把岷江分成内外两江。枯水期时,它让大部分江水流入内江灌溉农田;洪水期时,又让多余江水从外江排走。
这个巧妙的分水结构,利用地形自然调节水量,是古人治水智慧的集中体现,守护了成都平原千年安宁。


过独木桥去对面景点,远远看着对面建筑和桥上全是人,排着队慢慢往前走。一上桥就摇摇晃晃的,开始还有点怕。旁边导游说,两脚分开走,跟着桥晃的节奏走,我于是两脚叉开,跟着节奏走,真的稳多了。




我也爬上那座高的建筑物都江堰观景台,顺手拍了几张从上往下看的相片,里面还有都江堰工程的沙盘模型河道、堤坝的样子都很清楚,一眼望全呀!






从楼上下来继续往前走,路上碰见几座寺庙。门口放着香炉,里有佛像。具体啥样也没细看,就不多说了。


然后继续往前走,远远望去,山上还有一座塔。由于体力的原因,就顺手拍了一张,走不上去了,有人知道这塔里有什么吗?

于是我们下山出了景区,直接就进了一条古街。街上挺热闹,两旁铺子卖着各种吃的,玩的等。路过见家卖酒的,招牌上“好酒不见”四个字挺显眼,这名字取得不错。





古街一过完,前面就是南桥。回头望了望古街和远处的水影,脚步放慢了些,到南桥这儿,都江堰景区的行程就算圆满结束了。
到了晚上,我们去看都江堰的“蓝色眼泪”。就是江边安装了灯光,灯光照在江面上,水就泛出蓝蓝的光,在夜里看着挺好看的,好多人都在这儿拍照留恋。




来吧,视频展示,感受一下都姜堰的“蓝色眼泪”
现场的人真是太多了,路边的小店生意也很好,这样的景象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经济肯定好得很。




网友们可以放大图片看,河两边全是人,热闹得很。


都江堰一日游后,希望咱们合川钓鱼城以后也能发展得这么好,游客人山人海,大家都来了解这古战场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