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川区公安局南津街派出所办公楼里,有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门上挂着“彭勇寻亲工作室”的牌子。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抓捕,却藏着最牵动人心的期盼,看似普通的工作室,承载着无数家庭跨越山海的思念,也书写着一段段“让爱回家”的动人故事。 今年以来,“彭勇寻亲工作室”以“寻亲圆梦 彰显初心”基层党建品牌为引领,以清廉公安建设为推动,树牢“群众利益无小事、助力寻亲解民忧”理念,坚持“传统思维+数据赋能”方法,持续保持“24小时在线、节假日不休”状态,全力帮助群众寻找失散、失联亲人,共助寻亲者圆梦31起,获赠锦旗8面。笔者跟随彭勇感受了他忙碌的一天。 早上八点,彭勇寻亲工作室的门就打开了。民警彭勇看了看办公桌上堆叠的寻亲记录本——那是一个个寻亲家庭的故事,手机里的照片,孩童的笑脸在岁月里模糊,却仍能看出亲人眼底的期盼。 九点,彭勇的手机响起,原来是寻亲者张圆(化名下同)打来的感谢电话,说她已经和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联系上。 今年3月的一天,合川区居民齐大兰(化名下同)推开寻亲工作室的门,让彭勇帮助寻找失散30多年的三女儿。1990年3月,齐大兰夫妇在外省务工时,生育三女儿,之后不久送给一外地人养育。近日,她在网上看到外地女子曲玲(化名下同)寻找生父母的消息,怀疑曲玲就是自己的三女儿。 恰好,几天前曲玲也向彭勇求助,寻找亲生父母。她说:自己出生于1990年4月,几个月大的时候,便到了河南省某市养父母家。近期在某社会机构做血缘检测,疑与重庆合川周边有血缘关系。并称自己已在公安机关采集血样,拟进行DNA比对寻亲。 针对上述情况,工作室民警对齐大兰夫妇采集血样,并进行DNA鉴定。然而,经DNA鉴定,排除了齐大兰与曲玲的血缘关系。但是,意外发现齐大兰与外地女子张圆具有血缘关系。于是彭勇便与张圆进行联系,证实了张圆就是齐大兰夫妇失散30多年的女儿,在民警的帮助下齐大兰夫妇与张圆取得联系,一家人终得团圆。“张圆通过DNA检测找到了亲生父母,但曲玲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人,我再加把劲,希望能早日找到她的家人,和家人团聚。”彭勇边整理笔记边说。 十点,彭勇给社区工作人员打去电话。“你好,我是南津街派出所民警彭勇,我这儿有个寻亲线索,......如果认识能告诉我一些线索吗?”原来是6月19日的一起寻亲有了线索,四川省威远县居民陆庆(化名)向民警电话求助,寻找哥哥陆安。并称:多年前,因家庭变故,哥哥陆安婚迁到合川生活,之后失去联系。民警在系统中,没有查询到与之相似的人员;民警发散思维,从“陆安某”着手进行查询,发现居住在钓鱼城街道的陆安太(化名)与其要寻找的哥哥相似度较高,但查询拨打多个电话,均提示停机。彭勇立即联系拨打社区干部的电话,请求核实印证。 中午十二点,彭勇摘下老花镜,合上笔记本,快步走向食堂,他笑着说:“我可不是怕去晚了吃不上饭,我是想快点把饭吃了,吃完后好回来整理线索。” 下午两点,彭勇准时坐在办公桌前,边处理手头工作,边翻看微信里的信息。但他的心里始终惦记着上午得到的那条线索。在处理完手里工作后,彭勇再次拨通了钓鱼城社区干部的电话,把寻亲人的信息细致的向社区干部进行了补充介绍,只见他迅速地在本子上做着记录,不时向对方提问,当挂断电话那一刻,彭勇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笔者从那笑容中感受到也许陆庆很快就能和他的哥哥相聚了…… 深夜,整理完当天的材料,彭勇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天的工作小结……最后一行写着:“今日,核实线索5条,一条待确认。”窗外的车鸣声渐渐稀疏,而这里,每一份等待都藏着希望,每一次奔波都向着团圆,用坚守为离散的游子铺就一条回家的路。 离开时,金色的夕阳透过纱帘,温柔地抚过办公桌上那一摞寻亲记录本。米黄色的纸页在光晕中微微泛暖,仿佛每一本都藏着一段即将破土而出的重逢。我突然觉得,这里不像办公室,更像是时光修复铺——有人送来破碎的记忆,他们小心翼翼地粘补,等着有一天,那些失散的人带着另一半碎片,推门进来,说一声:“我终于找到你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