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于2001年撰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文章,表达了他对父母的深切怀念与愧疚之情。这篇文章不仅是任正非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折射出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与家国情怀。 1. 父母生平与品格 父亲任摩逊 :一位乡村教育家,曾在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筹建民族中学,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教育,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始终位卑言微。 母亲程远昭 :一名普通教师,陪伴丈夫在贫困山区教书,同时抚养七个孩子。她自学成才,生活极度节俭,甚至在自然灾害时期靠严格分饭制确保全家存活。 2. 家庭困境与成长记忆 贫困岁月:任正非青少年时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2),全家九口靠父母微薄工资度日。他曾因饥饿用米糠烙饼充饥,高中毕业前未穿过衬衣,大学时仅靠母亲缝补的破被单度过寒冬。 父母的无私:母亲为让他备战高考,偷偷塞给他玉米饼,而这是从全家口粮中省出的;父亲则因长期劳累和饮用不洁饮料去世。 3. 对父母的愧疚与遗憾 母亲的意外离世 :2001年1月8日,任母在买菜时遭遇车祸重伤去世。任正非因在伊朗出差未能及时赶回,懊悔未提前打电话拖延母亲出门时间。 “一生最大的憾事” :他自责“没条件时没照顾父母,有条件时也没照顾他们”,并感慨华为的成功让他牺牲了尽孝的责任。 4. 父母对其价值观的影响 艰苦奋斗的精神 :父母的勤俭与坚韧塑造了任正非的品格,华为初创时他住十几平米小屋,父母甚至买死鱼死虾节省开支。 教育情怀 :因亲身经历贫困,任正非1997年向教育部捐赠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强调“知识改变命运”。 5. 文章的社会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位企业家的忏悔录,更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事业与家庭的两难中,个人成功往往伴随着亲情的缺憾。任正非的反思引发了广泛共鸣,成为华为“以奋斗者为本”文化的注脚。 结语 : “逝者已逝,活着的还要前行。”任正非在文末的这句话,既是对父母的告慰,也是对奋斗者的勉励。这篇文章的价值,远超商业领域,成为关于家庭、责任与时代的深刻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