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被誉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背景资料~鉴于中苏关系紧张,中美关系也出现了问题。为了加强国防建设,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大后方建设(三线建设),“涪陵白涛”在地图上消失了20年,这里秘密进驻了6万多名工程官兵,修建了一座地下核燃料生产基地。后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略调整,已经完成了84%多的816地下核工程被迫停建并封闭。



到816工程需要从涪陵市区乘208,208c公交车前往,途径乌江画廊,耗时一个多小时能够到达,注意的是上车刷票两元,下车刷票两元,共计四元。回城时候乘车点在景点外的三岔路口,两路车分别从两个路口驶来,我们这次208路公交车是停在路口等了我们一会,我觉得挺人性化,等车时间比较长。
入景区需要花费15元钱,乘坐两段车,首先乘坐小面包车到达7号主导洞(7号主导洞全长约400米,主要为人员通行导洞,该洞口原设计有两道1.5米x2米手动逆转拱形钢筋混凝土门和消波装置,以应对原子和常规武器的攻击,导洞的一侧设有管线走廊和阀门间),再乘坐电车经过7号主导洞前往816剧场,有需要的可以买票观看。从这里开始,会有专门免费导游给大家讲解已经开放的景点。




上图的蓝色管道是引水洞,这只是其中一条,顾名思义,该洞是用来引水的,主要用于冷却核反应堆,全部引水洞开启,乌江三分之一的水量就没了。整个工程是山中有洞,洞中有楼,整个观光也是从六楼下到三楼,三楼再上七楼、八楼,在楼梯间行走要注意不要被碰头。
第二个景点是105热工回路厂房,长177.6米,宽20.0米,高32.5米,建筑面积15214.34平方米。厂房内布置一回路系统设备,从洞口向里设有十台蒸发器,十对主热、五台主泵及其它回路设备。第三个景点是原**1:1模型,然后进去的是宣传博物馆。
导游介绍的主要是101工号,这是816工程最大的洞室,也是主反应堆所在地,按工艺流程上下共有12层。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区域是3楼反应堆锅底、7楼仪表室、8楼反应堆大厅、9楼中央控制室。101工号是第一座依靠我国自己力量建设成功的,以石墨作慢化剂与反射层,普通水作载热剂,天然铀为燃料的一个反应堆,是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一套装置,其核心区域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一旦建成,还将是全国第一座利用余热发电的核电厂。









第四个景点要步行到三楼,101工号反应堆锅底,在行走的玻璃栈道下是混凝土池子,上方是支架,再往上是2001个圆孔,是燃料棒的插孔,这里是核辐射最强的地方,旁边有机械手臂用来铲除反应物质,如果出现故障,需要工作人员身穿防化服进去维修,只能呆十几秒钟,就必须出来,之后被送去疗养院,这只部队也被称为敢死队。





第五个景点是101工号-仪表室,本仪表室仪表以自动电位差计为主,生产厂家为上海光华仪表厂,目前还完整保存1034块仪表。其主要用来测量工艺棒流量,当有故障出现,自动电位差计指示灯将会显示红色。顶棚是用铬合金制作的,至今都没有腐蚀的迹象,据说一平米就要几千块,那个时候月工资才几百块。




第六个景点是101工号反应堆大厅,这里也是2001个圆孔,跟三楼是对应的,二图为石墨柱子。
大厅长35米,宽24.8米,面积868平方米,是816工程主反应堆的堆芯部分、反应堆核心核能交换之处。816工程主反应堆采用“石墨水冷热中子反应堆”工艺,是我国第二套核反应堆。该反应堆以天然铀元件为燃料,以石墨作慢化材料和反射层,以普通水为载热剂,是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一套装置。其核心产品钚239是核弹释放巨大能量时必须的主要核燃料。反应堆本体由堆芯、金属结构、进水系统、装卸料系统、监视系统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在堆芯活性区石墨栅元柱上设有2001根工艺管道。每根工艺管道装有64块天然铀释热元件和60块铝垫块。铀元件的总装载量为215吨。





之后介绍的是49号支洞以及5号导洞,这一部分就没有上面介绍的那么详细了,然后就是景点结尾介绍了。





《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
这个历史名词叫作“三线建设”;
这种民族精神叫作“无私奉献”;
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作“备战备荒”;
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摘录《人民日报》2015年6月
在共和国风雨的历程中,一大批三线建设遗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一大批三线建设者们,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奔赴到了大山深处,当形势发生巨变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坚守、突破和自我转型。
当我们着眼于未来,享受着和平之下的美好生活时,请不要忘记,在这繁荣的背后,有着几代人几乎忘我式的牺牲。
谨以此向为共和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老一辈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