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F 于 2012-4-4 14:48 编辑
视频网站的新卖点
传统企业的投资热情,让视频网站也看到了微电影的美好前景,他们纷纷加大投入。受困于影视剧版权大战带来的财务压力,视频网站希望在原创内容上建立自己的优势,并拓展网络广告之外的盈利模式。
据2011年8月份开始担任土豆网原创中心总经理的刘思铭介绍,早在两三年前,土豆网就建立了原创部门,但一直较小,去年下半年,原创事业部升级为原创中心,自制内容也从电视剧、纪录片和娱乐节目扩展到了微电影。
微电影《幸福59厘米》海报
在他的规划中,土豆微电影走的将是一条高端路线,会选用名演员,大制作,"今年的计划是,一个月推出一部,逐渐为行业探索出一个标准。"优酷网也请张亚东、包小柏两位音乐人,以及罗永浩、吕惠洲等广告名导,推出了《幸福59厘米》微电影项目。但优酷出品的视频内容目前只占其总流量的5%。不久前,优酷土豆两家公司合并。
其他视频网站同样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原创网络视频拍摄计划,比如,搜狐推出的由黄磊、张默等挑大梁的"7电影"计划;而新浪则在去年7月宣布了自己"门户+微博"的微视频战略,计划从"微视频大赛、微视频频道、新浪出品/联合出品"三个方面推动新浪视频的社会化发展等。
而在这个领域,野心最大的要数华盛影视了。它是由盛大集团和湖南广电2009年合资成立的一家公司(总投资6亿元,盛大控股75%)。该公司最初的设想是将盛大文学中的一些好的作品变成影视剧,其已经推出的作品包括新版《还珠格格》、《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龙门飞甲》等。
但在去年初,赵雨润担任华影盛视CEO后,对公司战略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个重要部门:微电影部。赵曾任职于第九城市、搜狐、上海东方电视台、英特尔等多家公司。
其后,赵雨润开始致力打造一个影视原创者平台——美我网。在这个网站上,编剧,导演,演员,都可以注册(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而华影盛视要做的,则是从中发现好的剧本和制作团队,促成微电影的生产。
赵雨润给南方周末记者举例,在美我网上,如果一个剧本被采用,编剧将会获得1万元的稿酬,而生产制作的团队则获得一定的制作资金,完成之后,再由华盛影视投放到盛大旗下的视频网站酷6等。
赵雨润说,虽然他们现在输出给网站的微视频版权费全部为零,但在将来,这些都可以收费,届时,就可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做大市场规模,抢占先机"。今年,华影盛视还将在美我网上发布为苏宁、格兰仕、五菱汽车等近百个品牌定制微电影的任务,这些微电影的剧本、制作、演员等,均在网站的注册网友中产生。除此之外,公司还将和盛大文学、榕树下等网站合作,将其旗下畅销的"微小说"拍成微电影。
被广告的微电影
不过,就在微电影越来越热时,人们发现,这些微电影虽然看起来像故事片,但却又与传统电影电视有非常大的不同。它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你传达着某个产品或者品牌的信息。
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明星参与拍摄微电影的风潮
胡戈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目前市面上的微电影主要来自广告商定制,"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是:广告商告诉你,我有这么一个产品或者是品牌,围绕这个,你来出一个剧本,拍一个微电影。"
企业看中的是制作微电影的低成本。据桔子酒店集团市场总监陈中介绍,桔子酒店集团的第一部片子《让火车叫》的成本只有3万多,时间只花了不到一周;此后推出的12星座男系列,总共花费也不过100多万。前后加起来,也只用了五个多月。
广告商定制的模式一方面带来了微电影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对这一新兴传播方式带来了挑战。
据胡戈透露,目前企业定制的微电影低的几万元,高的则在上百万,对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制作团队能否盈利,则通常取决于导演的平衡能力。
胡戈采取的策略是,很少用或者不用名演员。从拍第一部片子开始,他的核心团队就只有三个人:朋友兼演员龚格尔,摄影师还有他自己。
据他透露,业内平均的利润率为30%,"做得好的,可能更高一些;做得不好的,可能还要赔本"。
事实也是如此。第一次拍微电影的陈伯坚现在就遭遇了"钱荒"。为了尽可能地做好片子,他邀请了一些名角,比如柳岩、广州的"口水威"、"筷子兄弟"中的肖央等参演。虽然这些都是圈中朋友,多是帮忙性质,但最后还是超了预算。他现在只好自己倒贴了一部分。"为了拍这部片子,我几乎把这几十年积累的关系全部用上了。"陈伯坚感叹。
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因为受制于广告商定制,在内容和产品之间,导演常常没有决定权,最终牺牲的还是"微电影"的品质。
在《灰机灰机》一片中,作为投资方,美嘉欣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片中的遥控飞机必须是"美嘉欣"牌的,且镜头不能太少。
但陈伯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最初的剧本结尾比较——重,但投资方看了之后,觉得不利于树立品牌的正面形象,便做了修改。他也只好妥协。
而与胡戈合作的七喜,一开始是打算拍五部,成为一个系列。但在拍完第三部后,七喜停了下来,理由是:胡戈的"恶搞"不利于产品形象,要求其变换风格。两者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只好停止合作。
显然,对于投资和制作方来说,这都不是希望的结果。"现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目前微电影的盈利模式太过单一。"早期的微电影制作者,《老男孩》一片的导演肖央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
他发现,这感觉其实和之前拍广告片并没有太大分别,"绕来绕去,还是绕到了起点",所以,他索性决定"停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