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数50年,制秤一度被称为“百工之首”,可以称得上是那个年代的“铁饭碗”。
但随着时代的改变,电子秤的普及,制秤这种锱铢必较、毫厘必究的纯手工精细活在时代变迁之中逐渐没落。
赵万志便是在时代没落中还坚持制秤的“手艺人”。
“小时候看见父亲制秤,觉得特别新奇。到了16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学制秤了,那时候年轻,眼睛好,对这方面也有很浓厚的兴趣,不到两个月就出师了。”赵师傅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还有自豪的笑容。
后来在厂里面学习,接触制秤越来越多,这就成了赵师傅吃饭的手艺。
原来合川衡器厂在整个重庆市都十分闻名,赵师傅和他现在的合伙人都是从合川衡器厂出来的。
后来,合川衡器厂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没落,2004年衡器厂倒闭了之后,赵师傅联合着几位厂里的工人一起开了这个制秤店,最开始有8人,现在只剩4人还在这里坚持着。
“以前合川乡镇上都有制秤的,但是坚持到现在的几乎没有了,大家都另谋出路。现在就剩我们几个人在坚持,我们年龄也大了,眼睛也越来越不好使,等几年退休了,我也不再坚持了。”
距离赵师傅开始学制秤的时候,已经过去了40余年。“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十几杆秤,供不应求,现在一两个星期都难得卖出去一把。”说起这些话的时候,赵师傅似乎已经习惯了,但却难掩落寞。
“制作手工秤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面前这跟秤杆还在细细打磨,赵师傅不时的拿起来凑在眼前来看一看有没有做好。
做一杆秤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还鲜少有人买。2006年的时候,赵师傅和他的合伙人商量了之后,店里也开始经营电子秤。
“毕竟时代在向电子秤靠拢,不然我们赚的钱连吃饭都难。”从那个时候开始,赵师傅学习电子秤的维修。在慢慢摸索下,没多久,电子秤的维修这门手艺赵师傅也变得相当熟练。
“这几年来买秤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制秤也越来越少,现在制作杆秤配套金属件的铁匠都转行了,我们制秤也是靠着最后剩的这些材料了,这份民族独特的手艺慢慢就没有了。”
如今,用手工秤秤的人越来越少,制秤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当年一度辉煌的手艺,现在已经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面临着失传的窘境,绝活恐怕真的要成“绝”活了。
“我们这个行业已经被淘汰了。”赵师傅的眼里带着些失落与无奈。不过,他也表示,自己会坚持站好这班岗,直到退休,因为这是他心中放不下的情怀。 此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