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这么多年的合川桃片
-你可知合川桃片背后的故事? 在合川南津街花园村,一家名为“同德福”的桃片厂内,许多奖牌被悉心的保存下来。 在余晓华心中,这些都是对于他传承这份文化的认可。
他叫余晓华,是合川同德福桃片的第四代传人。
64岁,别人都已经退休,而他每天都会在同德福桃片厂里,一遍一遍重复着这份他坚守的工作,选米、磨粉、搅糖......
若是想要深入了解这份纯手工文化,你可以去同德福工厂看看,那里全都是答案。
同德福桃片由上等的糯米、白砂糖、核桃、麦芽糖做成。
其选材严格把关,层层筛选。
然后经过选米、磨粉、润粉、搅糖、炖糕、切糕......数十道工序。
许多工序的制作时间还会根据季节、气候等原因变化,一次就得花费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余晓华说,他将同德福百年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良,才有了今天这份纯手工的合川桃片。 // 百年历史 / 合川桃片始创于1840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合川“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
后来,内江人蒋盛文与余复光在合川开设“同德福”斋铺,改进桃片用料和工艺,使之更加香甜可口, 同德福桃片由此拉开了帷幕。
当时,同德福桃片在合川享有盛名,在同业中一路领先。
余晓华作为余复光的后代,自十来岁起就学习做桃片这份工艺,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同德福桃片也逐渐跟着时代消失了。
但余晓华从没忘记这份古老的手艺。
2001年他觉得国家政策稳定,开始重新传承这份家族手艺,那时他46岁。
他跟他的妻子开始筹集资金,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在花园村租下了十多亩地,重新开始了同德福桃片的生产。
最初的时候,因为没钱,他们只请了一个当地的工人,做桃片做到凌晨五点,休息三个小时,早上八点又继续做桃片。
他一直怀揣着信心在坚持着,把同德福桃片传承下去!
好在2007年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份传统的手艺得以保存。同德福桃片是众多合川桃片中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蒙眼切桃片 //
余晓华除了将同德福桃片传承下来之外,他还创新将切桃片成为了一门艺术。
“蒙眼切桃片”是他独有的技能。
桃片切片有多辛苦?切桃片的刀要磨得很直很平,为了将桃片切得片片均匀,身强力壮的人,每天手工切桃片也只能切30斤左右。
眼下,大多数桃片厂都已经采用机器切片,而余师傅还坚持着手工完成,并将蒙眼切桃片成为一门艺术。
作为同德福的第四代传人,余晓华曾6次登上中央电视台、2次登上台湾电视台,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民族特色展览会......来展示合川桃片文化。
而“蒙眼切桃片”已经成为余晓华独有的观赏性的文化。
传承一份文化的艰辛,就是如何将这份独有的文化发扬下去。
在合川桃片风起云涌的今天,余晓华一直坚守在他自己的岗位上,他不断训练做桃片的“技艺”,注重桃片“质量”,还将切桃片“创新”成一门独有的文化......
今年已经64岁的余晓华,仍在坚持,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份独有的合川桃片文化!
问及余晓华对于同德福未来的计划: 他表示同德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他也将按照传统的经营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同德福一直走下去。
合优网"平凡合川人"(第二季)征稿啦! 您可以拍摄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如果能用文字简单完整的叙述出来,能够拍摄清晰的照片,您就可以直接投稿到我们网站。或者您身边有精彩的故事,您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可以面对面的交谈记录。线索提供一经采用,有50-200元的线索费用。关于文章的任何意见或建议、咨询等问题,都可以直接联系我们。 编辑:卡卡 微信号:hcsanp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