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优网

  三江论坛   新青年   传承民族瑰宝,感知非遗魅力 ——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三下乡
返回列表
查看: 7163|回复: 0
收起左侧

传承民族瑰宝,感知非遗魅力 ——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三下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30 18: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之美,贯穿上下五千年,众多民间记忆被传承至今,不失其独特风韵。为学习非遗的风韵,探寻民族的博大精深,传承非遗文化,彰显女性魅力,7月3日“演绎非遗之美,绽放女性风采”实践团到达社会实践第二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片1)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建馆之初,博物馆便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实践团达到位于博物馆三楼的西南民族民俗馆,这里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展览陈列着众多非遗品类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作品: 蜡染、纺织、竹编、铜鼓等。
(图片2)
(图片3)
随后,实践团有幸邀请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志愿者王虹老师为大家讲解。过程中,王老师带领实践团了解独龙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特色文化。如独龙族的女性为避免收到其他民族的欺压和侮辱,会在脸上刻字,对于脸上的字,一方面的说法是以字掩面吓退其他民族,另一方面也认为可以辟邪,这些文字也成为了独龙族特有的审美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刺绣叫西兰卡普,也称土花铺盖,是否可以绣西兰卡普是衡量土家族女人有无教养的标准,并且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嫁妆的重要物件。同样,苗族也会选择把本民族的历史绣在布上,她们亲切的称它为“无字的史书”。
(图片4)
(图片5)
布依族的蜡染,制作方法则是先在白布上画好花纹,再用蜡将花纹遮住,放进染缸,随后放到锅里煮,直至蜡煮化。同时,染好的布也可以做衣服、装饰品。铜鼓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共有的东西,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铜鼓的制作多会有太阳盲文,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给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延长鼓的使用寿命。一段又一段的历史与故事,无一不让实践团感慨历史之浩大、非遗之多彩。
(图片6)
(图片7)
讲解结束后,实践团对王虹老师进行了采访。王老师在采访中说道:“薪火相传,激活一池春水”。王老师来到博物馆讲解的契机也是因为在北京听过一位老师对于瓷器的讲解,震撼心灵,便决定成为一名讲解员,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
(图片8)
面对非遗传承当前所遇到的困难,王老师讲到:非遗文化与当下快节奏的时代并不合拍,年轻人大多被手机、电视等影响,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地了解非遗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热爱老手艺及非遗文化的青年人与掌握传统手艺的人进行链接,构建起非遗文化的沟通桥梁。在谈到“当前男性非遗传承人比女性非遗传承人多”的这个问题时,王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是当前的一种现状,但由于大部分女性心细、温柔、有耐心,我们更应该发挥女性力量。另外,实践团也对博物馆的游客进行了采访,通过多方视角,探索女性非遗文化。
(图片9)
(图片10)
(图片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演绎非遗之美,绽放女性风采”实践团也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与调研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非遗文化,提升女性力量。今天的非遗文化之旅已圆满结束,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女性力量我们永远在路上。
(文/青协宣传部 张美玲 图/智能工程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收藏:5 | 帖子:2243

合川周边游